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简介 |
物理与天文学院始建于1947年私立川北农工学院数理系,后历经私立川北大学理工学院、南充师范学院物理系、四川师范学院物理系、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系、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物理与空间科学学院等办学阶段。学院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教师教育为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学院。现开设物理学(师范)、天文学、材料物理学三个本科专业,拥有天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800余人、研究生200余人。学院是四川省天文学会理事长单位、四川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素质本科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风严谨。学院现有教职工68人,正高11人,副高15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23人,80%以上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高被引学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四川省“天府青城计划”专家等各类人才称号30余人次。学院聘请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等优秀专家学者担任特聘教授。 学院学科专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物理学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招收理论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无线电物理、物理学科教学论(含教育硕士)等7个学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其中理论物理是四川省重点学科,与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天文台等国内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天文学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四川省“双一流”贡嘎计划II类建设学科,招收天体物理、天文技术与方法、天体测量等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是川渝地区唯一拥有本-硕-博天文学人才培养的单位。 材料物理是应用型品牌专业。面向新材料、新能源、半导体等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与国内多家头部新能源材料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为相关产业输送高素质技术人才,为重点大学、科研院所输送优秀研究生,为学校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贡献了重要力量。 学院设施条件完备,成果丰硕。学院现有完善的本科专业的基础教学实验室,齐全的研究生培养的教学科研平台,包括现代天体物理与宇宙学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教育分中心、天文与天体物理南充市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天文科普基地、川东北航空模型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天文台(青海冷湖)以及教学天文台(南充),理论物理研究所、新能源材料研究中心、晶体生长实验室、真空镀膜实验室、大学物理实验室等专业实验研究教学平台。 近5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以上项目60余项。在Nature、Nature Astronomy、PRL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在4.0以上的论文150余篇。相关成果被《央视新闻》《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2000余次,2项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太空探测十大重要进展”。标志性成果有包括发现世界级优秀天文光学观测基地——青海冷湖赛什腾山天文观测基地;发现银河系中最大样本的疏散星团候选体并以西华师范大学(CWNU)命名;给出了国际上首个以中国学者命名的重要黑洞精确解-吴黑洞(Wu black hole);给出了最大的热亚矮星大气和运动学参数表;构建了我国首个全天区Fermi-LAT伽马射线星表等。 学院办学底蕴深厚,学风优良。七十余年的办学历程积淀了“以生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专业引领、实践育人、科学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大力优化课程教学团队,各类教学质量工程成果显著。 学院为省级课程思政标杆院(系)。近5年来,获得教学改革项目省级7项,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6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1个。学院教师参加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参加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得全国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2项。所获奖项全部实现了学校在该赛事上历史性突破。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得省级以上荣誉300余项,获批国家级双创项目10余项、省级项目20余项。学院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年来,本科生考研录取率平均达4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聚焦人才培养工作主线,不断强化学科建设,鲜明办学特色,提升育人质量,为学校加快建成教师教育特色更加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热忱欢迎海内外物理与天文学界同行和有志青年学生加盟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2024年12月) |